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并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聚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倾听“医”路心声,为建强医疗人才队伍、织密健康网络,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广大医务工作者作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卫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市基层医疗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较大、部分学科发展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天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调研组为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完善、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提出建议。 “加大投入,夯实基层医疗,织密健康网底是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市政协常委、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主任孔大陆提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要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议制定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备。推动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远程医疗、专家下沉、技术帮扶等形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在他看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健康“守门人”制度至关重要,“要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力度,修订完善全科医生薪酬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医疗事业。” “医护人员长期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日夜不分的24小时轮班制,以及随时加班加点地抢救病人,使医务人员的生活节奏紊乱,精神高度紧张,正常的饮食睡眠休息规律被打破,很多医护人员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加之过于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让医护人员压力倍增。”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调研组发现,医护人员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疲乏感,职业倦怠,不少人存在焦虑、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 “要关爱医务人员,增强其职业获得感、自豪感、安全感;要优化工作环境,减轻工作负担,如优化医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手续,减轻医务人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积极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技术,提高医疗效率,释放医务人员的精力;改善医疗机构的后勤保障服务,为医务人员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等。” 在健全保障体系,提升权益保障方面,调研组认为,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加大对其职业风险的保障,完善医疗责任险、人身意外险等,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医患矛盾,营造和谐医患关系。 委员们提出,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尊医重卫新风尚,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医疗工作。(记者 张原 李宁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引才难、育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等多重压力。”“建议增加公共卫生、全科医学等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场以“推动区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对口协商会在广东省政协举行,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大家一致认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建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使用机制,做深做实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这不是省政协第一次关注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近5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委员提交相关的提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何成了“老大难”问题? 收入待遇低是主要原因。省政协委员李钊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普遍比较低,甚至在一些地方医务人员的工资无法正常发放,导致留不住人才,招聘岗位少有人问津。他建议针对各地人均GDP水平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问题,省财政发挥公共服务兜底保障作用,以省财政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发放,确保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全覆盖、无死角。还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未纳入“省直管县”的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地区,增加特岗全科医生数量,给予卫生经费补助,确保这些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达到省直管县平均水平。民盟广东省委会也在今年提交提案,建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资水平,严格落实基层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一般诊疗费政策;分类解决基层医生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 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改善,近年来,广东省财政按核定编制数和乡镇卫生院每人每年1.2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费补助;按在职在编人数和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安排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按每行政村每年2.5万元标准安排村卫生站医生补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的职业前景差也对留住人才有影响。省政协委员刘中秋建议通过实施全科医生系统化培养项目、职称晋升向基层倾斜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并鼓励医疗领域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基层医疗服务之中。省政协委员卢伟星则建议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专项评选、评优评先等方面有计划地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倾斜,引导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工作。 目前,广东省政府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行动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重点推进,深化基层卫生人才职称改革,单独设立职称评审标准,实行单列评审,明确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健康专业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为基层医疗人才晋升开辟了“绿色通道”。(记者 林仪 揭春雁) 如何破解“双向转诊,上转易下转难”?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能力还存在哪些短板?怎样打通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最后一公里”?近日,江西省鹰潭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以“深度视察﹢精准协商”模式,组织常委们走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变化、摸实情,围绕“加大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力度,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 2023年以来,鹰潭市以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逐步构建起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新格局。今年年初,市政协将“加大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力度,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列为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这既是回应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民生关切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公立医院转型的关键举措,更是市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力医改攻坚的具体实践。” 市政协课题组历时3个月,深入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实地查看诊疗设备、科室设置、信息化建设等情况,与医务人员、就诊患者面对面交流,了解分级诊疗落地难点。围绕“医保支付”“双向转诊”等主题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政策执行情况及堵点反馈。 常委会会议前,市政协还专门组织常委、委员们深入鹰潭市中心城区总医院四青分院、贵溪市总医院花园分院、余江区总医院中童分院等实地感受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急诊人次增长12.1%、住院人次增长15.5%,医共体改革让基层医疗服务活起来。”“19名职工守护3.2万居民,基层健康守门人的担子不轻啊。” 会上,常委、委员们从“资源整合服务升温,机制破冰人才激活”等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助推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有序就医格局,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有“医”靠的健康服务。 “城区6台磁共振、8台CT设备分布不均。”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廉景新直指医疗资源“隐形梗阻”,建议搭建全市影像检查统筹平台,让患者凭单“就近查、实时查”,既盘活闲置设备,又避免患儿奔波风险。 “硬件强起来后,如何通过绩效激励让人才留下来?”市政协常委、余江区副区长姜翠萍的提问切中要害。她介绍,余江区通过《总医院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将双向转诊纳入考核,但基层仍面临全科医生短缺、信息化转诊平台缺失等挑战,“需打通乡开区检等创新机制,让基层首诊更有吸引力。” 应邀参与协商的市政府副市长万玲现场回应,“希望卫健、医保等有关部门以此次协商会为契机,立足部门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努力把分级诊疗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分级诊疗不是资源搬家,而是价值重构。”市政协主席黄云说,要打破“患者不愿下、医院不想放、部门难协同”的困局,既要用“人才强基工程”筑牢基层“堡垒”,也要用“医保支付改革”撬动“三医”联动,更要以“信息化建设”打通数据壁垒。(童雪 王磊) “是的,预计国庆节前后就能够与大家正式见面了,希望能成为居民们尤其是青少年深度了解中医文化的好去处。” 近日,记者和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海上名医”创始人崔颖进行了一番简短的沟通。聊天中谈及的“岐黄元”,是一座海派中医文化沉浸式体验馆,既是市民“看中医”的新选择,同时也是市民“看”中医的打卡点。 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市中心老城区,是海派中医的发源地,辖区内的中医传承历史悠久。目前,已有数个中医品牌入选了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施氏伤科”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蔡同德堂中药煎膏技艺晋升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有不少国家级和市级非遗落户在黄浦老城厢。 2023年,为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加大流派传承力度,推进海派中医在黄浦寻根之旅,推广健康的生活理念,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启动了“海派中医在黄浦”寻根项目,对起源、发展于黄浦区的海派中医开展溯源行动。彼时,区政协以“创建海派中医品牌,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为主题开展界别协商,持续助推“海派中医在黄浦”项目。 从最初的寻根项目启动,到2024年的海派中医地图的上线,再到今年的“岐黄元”,区政协在老城厢里话杏林助推工作每年都有新亮点。循着参与其中的崔颖委员履职步伐,91看片免费下载看到:区政协主动搭台牵线,通过各方人士的寻根溯源,挖掘整理出至少22个活跃在黄浦区的海派中医流派,并在复兴中路510号香山中医医院的特色诊疗中心建立了医卫界别委员工作站,展示中医药成果,探索中医药创新服务。 崔颖告诉记者:“91看片免费下载在淮海街道开展了委员在身边行动,邀请三甲医院名医开展科普和诊疗的入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有老百姓反映,黄浦区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中医品牌,但什么症状找哪位中医看,却是一头雾水。 群众有所呼,政协有所应。区政协医卫界别委员和“海上名医”品牌合作,精心打造了《黄浦海派中医地图》项目。由赵春委员题词、李诗忆委员绘画设计的这份地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黄浦中医的历史、文化、服务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份可以“及时更新、实时互动、随时传播”的信息化地图。揣着这份地图,市民们到黄浦区看中医,将会变得更加方便。 与此同时,在区政协医卫界别委员的持续推动下、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为下,朱氏妇科创始人朱南山故居“南山小筑”(其第三代传人是国医大师朱南孙)、张氏内科故居已在旧改中保留下来,被列入风貌保护街坊 “91看片免费下载感到,黄浦海派中医还有大量亲民、实用的产品亟待开发、推广,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为海派中医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越来越多的受众领略中医的魅力,也为黄浦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崔颖委员表示,更重要的是,能让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走进千万家庭。(记者 顾意亮)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后山根村,横溪中心卫生院的巡回诊疗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10多名村民早已在文化礼堂里翘首以盼。78岁的俞火凤登上诊疗车:“血压药快吃完了,正盼着你们来呢!”随车医生轻点屏幕,通过“云上中医智治平台”远程连线分钟后,降压药便从车载药柜递到她手中这是仙居“智慧流动医院”的日常剪影。 “仙居是山区县,像西部山区安岭乡、溪港乡距离县医院40多公里,偏远山村的留守老人就医来回折腾要1天时间。”对此,县政协委员郑智华建议让巡回诊疗车送医疗服务入村入户到家。 半年后,横溪片区先行先试,搭载多普勒彩超、心电图机、全科诊疗仪等仪器设备的诊疗车开遍了片区所有行政村。如今,这辆“车轮上的医院”每周至少开展医疗服务2次,中西医诊疗、检验检查、取药报销等一站式完成。 变化写在了村民笑脸上。“以前换药得让孩子带着赶车去县里,现在医生来到了家门口!”上宅村的陈洪友掀起裤腿,糖尿病足创面已结出新痂。据县卫健局统计,巡回医疗车让山区群众平均就诊时间下降90分钟、费用下降15%。 在《关于提升县域医疗质量,加快建设“康养仙居”的建议》中,委员再次呼吁要推进“巡回诊疗车全覆盖”。县卫健局在提案面商会上表示将在2025年年底实现全县6大医共体片区巡回诊疗车应配尽配。 车轮飞转的核心是机制创新。针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能力弱化病人流失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蔡红卫委员提出的《实施片区统一管理,破解乡镇卫生院发展困局》的大会发言催生了新变化:全县以中心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将20个乡镇街道划分为6大片区,两家医共体总院统筹制定月度巡诊排班表,乡镇卫生院组建“一医一护一司机”流动医疗队,与村医结对。资源下沉的齿轮全速转动,乡镇卫生院守护村民健康的网络进一步织密。 “今天早上到现在去了8户人家,步数早破万了。”跟车的安岭乡卫生院医生张圣旨匆匆说着,脚下却丝毫未停。智慧流动医院的便捷,正是这些白衣身影万千脚步铺就的“最后一公里”。 这份坚守背后,也有委员们持续通过政协平台为医者“鼓与呼”的回响。应艳阳委员提出的《深化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基层群众共享优质医疗服务》的大会发言现已化作暖流:建立“人才池”蓄能,下沉帮扶人员进修频次提高;建立“资金池”暖心,今年上半年发放下沉补贴5.13万元。 3年来,8件提案、4次大会发言、数场协商建言如齿轮咬合,助推疾驰的车轮打破群山阻隔,让“病有所医”的承诺沿着“医”路一直向下。县政协主席林杰表示:“将继续集众智、献良策、聚合力,围绕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建强乡村医生队伍等持续协商建言,助力医路直抵群众健康所盼。” (通讯员 张紫嫣 记者 鲍蔓华) |